武舉人故居
武舉是中國、朝鮮、越南科舉考試制度中的武科,目的是選拔軍事人才。源自中國,由武則天於公元702年開始推行,考試內容包括箭、弓、刀、石等。以後宋、明等朝都有武舉,至清朝時改稱武科。中國歷史上武舉一共進行過約五百次。相對於文科舉,武科舉較為不受重視。歷朝的武舉時而被廢,時而恢復。
相對於文科考試,中武舉者稱為武舉人,武舉第一則稱為武狀元。同文科舉一樣,武舉亦有作弊案件,雖然比較不嚴重。
引用字http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6%AD%A6%E4%B8%BE
翹脊的官宅-武舉人故居
|
本鄉埔心村武英北路272號為前清武舉人黃耀南故居,大廳堂上掛著「武魁」匾額,也存放著「大刀」、「石鎖」等遺物,甚具歷史價值。
「武魁」匾額橫式掛放於黃氏廳堂上,除了清代光緒皇帝御賜的「武魁」兩個斗大金字外,左款寫著「光緒癸巳科中武舉人第30名黃耀南」,此匾額威儀十足,耀眼生輝。
進入古色古香的大門,見到黃府翹脊的屋頂和木造的拜亭,亭內放著大刀、石鎖,想像著魁偉的「武舉人」,一手擎天地舉起石鎖,或是雙臂揮舞著大刀的雄姿,真是耀武揚威呀!可惜的是,武舉人來不及建造「旗杆台」,清政府已把台灣割讓給日本。
|
拜亭的左後方黃舉人故居,是一棟光緒年間興建的宏偉建築,佔地千坪,三合院建築,正身7間起,畫棟雕樑;左右護龍各有3間。翹起的「燕尾脊」,代表著清代的官銜人家。前院花木扶疏,照料得很高雅潔淨。
進入大廳,正面掛著觀音佛像,和一副以「江夏」堂號為主題的對聯;窗的上方懸著黃舉人夫婦的畫像。左右樑柱對稱著3副對聯,「萬山不隔中秋月,千年復見黃河清」,正標出黃氏家族對地方的貢獻。牆壁上,各有5幅名家的壁繪,和兩幅字畫,可以想像當年的丰采與風光。
四聯名家的文字,原是一首詩:
「駿馬登程出外鄉,任從勝地立綱常。我思異境猶吾境,你在他鄉則故鄉。朝夕莫忘親命語,晨昏時薦祖茶香。根深葉茂同庥慶,三七男兒總熾昌。」原來這首詩是有典故的,證實了本系也屬三妻廿一子二媽派下,堂號江夏。
黃舉人原有許多的官服、字畫、祭祀的儀刀等器物,都由後代子孫妥善保管著。註:據埔心鄉志調查記載:黃舉人耀南一系,其來台開基祖為13世尚蛾公,原籍在廣東省潮州府饒平縣烏洋鄉,由鹿港登陸。歷經數代才定居埔心鄉埔心村黃厝。即「武西堡大埔心庄西門註:據埔心鄉志調查記載:黃舉人耀南一系,其來台開基祖為13世尚蛾公,原籍在廣東省潮州府饒平縣烏洋鄉,由鹿港登陸。歷經數代才定居埔心鄉埔心村黃厝。即「武西堡大埔心庄西門
引用自http://www.puxin.gov.tw/tourism/tourism2-5.php